close

【故事緣起】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 ── 有些人注意到:「世界上有些女性人口,失蹤了。」

  所謂女性憑空消失的現象,是指某些地區男性人口的數目,明顯且不尋常地大於女性人口的數目。許多學者針對這樣性別比例失衡的現象,提出不同的看法來加以解釋。

  比方說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en (1990) 曾經提出質疑,如果男性和女性被公平對待的話,女性的人口數目應該要高於男性人口才對,因為從某些角度來看,女性比男性更能吃苦耐勞。可是觀察一些亞洲國家,在歧視女性的社會文化下,女孩子存活下來的數字則遠低於預期。根據調查,這些歧視的手段可能表現在提供較少資源給新生女嬰,刻意漠視女孩對教育或是營養補給上的需求,尤有甚者 ── 直接殘殺女嬰。近年醫療科技進步,諸如羊膜穿刺或超音波等技術,更提供人們在懷孕時事先探知嬰孩性別甚至自行選擇性別的機會。Sen曾經計算過,單是中國地區就將近有四千九百萬的女性失蹤人口,如果再把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算進來的話,數字更將高達一億,而這似乎和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脫離不了關係。

  不過,生物學界也有另一種不同的解釋。1976 年因發現 B 型肝炎病毒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 Baruch S. Blumberg ,他與其他幾位學者曾在 1986 年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提出,感染 B 型肝炎的母親產下男嬰的機率是產下女嬰機率的一倍半。這樣的說法似乎為性別比例失衡的現象,提供了另一個十足科學的回答。


【Emily Oster vs. Monica Das Gupta】

  某日,雙親皆在耶魯大學任教、當時為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生的 Emily Oster ,在游泳池畔翻閱 Blumberg 的自傳書 《Hepatitis B: The Hunt for a Killer Virus》時,讀到了 B 肝媽媽較易生男的假說,曾經在 Sen 課堂上聽過「性別歧視論」的 Emily,頓時腦中靈光乍現,於是著手進行B肝媽媽易生男是否可以說明女性人口失蹤現象的實證研究。

  Emily Oster (2005) 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失蹤女性人口中,起碼有一半甚至高達 75% 的比例可以由 HBV (Hepatitis B Virus) 來解釋。這篇實證研究論文,不僅讓 Emily 順利取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的學位,更得到當時擔任 JP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編輯、同時也是《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 一書作者 Steven D. Levitt 的青睞而刊登於 JPE ,並進而廣受討論。

  其中 Das Gupta (2005, 2006) 提出不同的看法作為回應,她指出中國大陸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的現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出現在生產較高胎次的時候,特別是之前都只有生出女孩的情形下,這樣的情形如果不是重男輕女的文化所造成,那中國性別組成如此特殊的現象如果要和HBV理論能串連得起來,除非那背後的生物機制其實遠比 Emily Oster 所揭示的要來得複雜許多,比方說先生出女孩的產婦會比別人更容易感染 B 型肝炎,使得她們接下來產下男孩;或是 B 型肝炎造成的生物效果其實是,讓女性先產下女孩,然後再生出較多的男孩。這些推論強化了 Das Gupta 的疑慮:在B型肝炎易生男的假說之外,亞洲女性失蹤的現象背後似乎另有其因。對此 Emily Oster (2006) 隨即提出的回應是,不應該在找到支持文化因素的證據之後,就一味否定生物學的解釋。


【Ming-Jen Lin】

  早在 JPE 刊出之前,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時曾師事 Levitt 、目前任教於台大經濟系的林明仁老師便已讀過 Emily 的文章,他不僅對文章中的實證方法存有疑慮,也對最後的研究結論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從 Emily Oster 以及 Das Gupta 的爭論看來,若要釐清性別比例失衡背後真正的原因,同時控制住 HBV 以及生產胎次這兩項變數應該有其必要。
  
  經過多番努力加上幾許運氣,他意外獲取存放於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地下室內,總數多達三百萬筆的新生兒資料,內容包括性別、出生年月、出生地、產婦年齡及其身分證字號、生產胎次以及當時產婦是否感染 B 型肝炎。這樣的資料對實證研究而言可說是無比珍貴,因為樣本數如此龐大且是個體層級 (micro-level) 的實證資料得來極為不易,而這對統計結果的說服力非常有幫助。此外,綜觀過去研究,能夠同時蒐集到生產胎序及 HBV 狀態兩變數的資料來進行分析,這應該還是頭一遭,如此一來生物學以及社會文化兩方面的要素便可以一併作直接的觀察以及比對。


【實證結果──以台灣三百萬個新生兒資料為例】

  透過初步的整理,資料顯示出三項特點:
一、只有在生第三胎時,性別比例 (total men/100 women) 才出現異常高的現象 (113.4到114.6) ,而第一胎和第二胎的性別比例都落在正常範圍(105.9到107.2)。

二、B 肝帶原產婦與非 B 肝帶原產婦之間,第一、二、三胎性別比例的差距分別為0.0027,0.0015,0.0025。

三、各胎次 B 型肝炎的感染率幾乎都是17%,顯示 B 型肝炎的感染情形和胎次並無特別的相關性。

  當利用迴歸分析對 B 型肝炎帶原 ( HBsAg ) 與生男孩機率之間的關係,作進一步的觀察時,得到的結果與上述特點相去不遠,其迴歸式之設定如下:



  實證結果顯示, B 肝帶原對性別比例所產生的效果相當微小( beta 1 = 0.0025),如果加上胎次的交互作用,效果依然微小,顯示 B 肝帶原對性別比例的影響,並不因為胎次不同而有明顯的改變,此外,B 肝媽媽對於失蹤女性人口的解釋力僅有1.8%。更重要的是,數據顯示性別比例的變異主要來自第三胎以上出生的小孩,也就是胎次對性別比例的影響才是較大且顯著的。

  文章中又另外建構了一條迴歸式,觀察 HBV 對性別比例的影響是否會隨著家庭中小孩性別組成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及現有小孩性別組成是否會影響後來再生小孩的性別比例。迴歸式如下:



  結果顯示,若前兩個小孩已經是女生,則第三個小孩是男生的機率大大提升為0.023( beta 2 );HBV 對於生出男生的影響很小且不顯著,甚至為負效果(-0.002至-0.0001),而且就算之前已經生兩個女孩, HBV 對於生男生的影響仍然很小且不顯著。
  
  簡而言之,實證結果顯示,造成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真正原因應該如同 Sen 所提出之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問題,而非 Emily Oster 所說是由於B型肝炎帶原產婦較易生男孩而造成的。


【學術交鋒】

  得出這樣的實證結果後,林明仁老師在 JPE 即將刊出 Emily 的文章之際,寫信給自己的前老闆 Levitt ,告訴他目前得到的初步結論。Levitt 看了之後隨即回覆:『You’d better hurry』。只是在林明仁老師將論文完成之前, JPE 還是先刊出了 Emily 的文章,後來等論文完成後,林明仁老師馬上將文章投稿至 JPE 。

  結果, Levitt 拒絕了這篇文章。

  經過一番修改,林明仁老師再次嘗試投稿其它期刊,結果受刊於經濟領域知名的頂級期刊《美國經濟評論》( AE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這樣的研究結果,某種程度上等於是駁斥了 Emily 之前的實證結論,一開始 Emily Oster 雖然也曾嘗試繼續為自己辯白,但最後,在 2008 年的 4 月,她發表一篇名為《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的 working paper ,直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而 Emily Oster 這般過則勿憚改的負責精神,還讓 Levitt 在 2008 年 5 月 22 日的紐約時報專欄中,專筆為文寫了《An Academic Does the Right Thing》這一篇文章來嘉許她勇於認錯的態度。


【後記】
  
  這篇文章利用台灣大量的個體層級資料,為性別比例失衡現象提供了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佐證,而除了學術貢獻之外,閱讀這篇論文的過程中還是讓我得到許多不同層面的收穫:

1.研究學者之堅持

  其實林明仁老師一開始在資料蒐集上並不順利,他也曾經漫無目的地在網海中翻箱倒櫃,更不只一次地造訪位於林森南路上的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後能夠找到樣本數如此龐大的資料,除了運氣之外,有更多是一個研究者為了執行想法所應該付出的心神與堅持。


2.經濟的故事

  林明仁老師曾經自謙,這篇文章中所使用的計量方法,只是簡單又基礎的 OLS ,而且和傳統經濟理論毫無干係,但是在理解這篇文章背後的故事後,絲毫不覺得這篇研究會因為計量方法上的陽春而有所遜色,我想在經濟研究上,還是不該迷失於繁複的計量工具,而偏廢了經濟故事,只要文章議題的推論邏輯清楚、意涵豐富,就算只是使用相當基礎的計量工具,我相信一樣可以產生貢獻,也帶給別人閱讀上的趣味。

  某種程度上,這似乎與孔老夫子在《論語‧雍也篇》的那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期許自己以後也可以不忘努力讓自己的研究「文質彬彬」。


3.意想不到的超額報酬

  這個故事中吸引我的另外一點,便是 Emily Oster 研究靈感的來處。一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的自傳,乍聽下實在很難讓人想到能和經濟學產生連結,可是這樣看似毫不相關的涉獵與閱讀,沒想到最後竟促成 Emily Oster 順利完成博士學位,並且得到在一流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機會,這讓我聯想到,或許這就和清華大學經濟系賴建誠教授在《西洋經濟史的趣味》一書的緒論中,說明為什麼要讀經濟史時所舉的例子類似:『 Fogel 和 North 在 1950-60 年代讀博士班時,勇敢選擇超冷門的經濟史,才有機會在 1993 年得到超額的報酬。』 ( 1993 年 10 月,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芝加哥大學的 Robert Fogel 教授,以及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的 Douglas North 教授,表彰他們在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貢獻)

  諾貝爾獎這樣的超額報酬,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太過遙不可及的幻夢,不過勤勉的閱讀與攝取,或許有朝一日還是可以帶給我們高於預期的超額報酬。


4.認錯的勇氣

  Emily Oster 其實自小就有光榮事蹟,在她兩歲的幼年時期,她的雙親就曾因為偷偷觀察並錄下她獨處時自言自語的內容,進而促成了心理學及語言學方面的一些學術研究,這使得她的名字在小小年紀就出現在一系列學術論文中,成為被觀察的主角。由於她的雙親都是耶魯大學經濟系的教授,擁有純正經濟血統的她自然一脈相承,十歲的她就開始玩迴歸分析,日後果不其然成為哈佛大學經濟系博士班的高材生,現今更擔任經濟學第一重鎮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專任教授。儘管她系出名門、天資聰穎,她還是願意在研究發生疏失的時候,公開承認自己研究方法及結論上的謬誤,這樣的態度足值後輩如我,記取效法之。




【參考資料】

孔子,「雍也篇」,《論語》

賴建誠 (2008),「緒論 ─ 為什麼要讀經濟史?」,《西洋經濟史的趣味》,允晨文化出版社,頁25-37。( 本文原刊於《歷史月刊》,第 229 期,2007 年 1 月,頁 110-115)

Blumberg, Baruch S. (2003), “Hepatitis B: The Hunt for a Killer Viru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s Gupta, Monica (2005),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A New Look at the Dat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1(3), 529-35.

Das Gupta, Monica (2006), “Cultural versus Biological Factors in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Response to Oste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2(2), 328-32.

Drew, Jean S., Baruch S. Blumberg, and J. Robert-Lamblin (1986), “Hepatitis B Virus and Sex Ratio of Offspring in East Greenland.” Human Biology, 58(1), 115-120.

Levitt, Steven D. (2008), “An Academic Does the Right Thing.” http://freakonomics.blogs.nytimes.com/2008/05/22/an-academic-does-the-right-thing/

Lin, Ming-jen and Luoh, Ming-Ching (2008), “Can Hepatitis B Mothers Account for the Number of Missing Women? Evidence from Three Million Newborns in Taiw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5, 2259-2273.

Oster, Emily (2005),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6): p. 1163-1216.

Oster, Emily (2006), “On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Comment on Das Gupt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2(2), 323-27.

Oster, Emily (2008),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Draft.

Sen, Amartya (1990),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37(20), 61-66.

Wikipedia about Emily Ost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Emily_Oster




【延伸閱讀】

林明仁老師個人網頁: http://homepage.ntu.edu.tw/~mjlin/

賴建誠老師個人部落格: http://blog.ylib.com/lai

Emily Oster 個人首頁: http://home.uchicago.edu/~eoster/index.html








※圖片來源: http://bj.qqyy.com/diqubaojia/0901/02/61e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ton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