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日紐約時報的新聞版面上,出現了這樣的標題:Greenspan Concedes Error on Regulation。

這實在是一則頗堪深思的新聞。

猶記數個月前,當葛林斯班那本傳記《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出版的時候,他的聲名真可說達到了鼎盛的階段,有多少民眾將之視為一窺近年美國財經情勢變化的必讀經典,有多少民眾折服於他調控總體經濟及貨幣政策的能力,對於他的讚譽更是不一而足,諸如「有史以來最好的聯準會主席」、「經濟學家中的經濟學家」,英文原文的說法則是「the infallible maestro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可是怎麼料想的到,現今搞得民不聊生的金融海嘯,有一小部原因,正是由於他當初長期維持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放任所致。

而今天,這一位無懈可擊的經濟大師,他認錯了。

這或許又只是另一個成王敗寇的例子,不過我倒是更願意去思索一些更經濟面的啟示。

我對經濟學的了解並不算深,但是一直以來我也總是深信自由市場機制,我相信它會是一個最合理也最能反映出真相的機制,就像是個最誠實的照妖鏡一般。

比方說我就一直很不能認同限制股市漲跌幅的政策,它使得股票市場失去應有的流動性,更沒有辦法讓目前看到的股價,真正有效率地反映出這家公司在投資人眼中真正的價值,感覺上看來似乎暫時可以控制住某些局面,可是也相對地增加投資人判斷的成本,甚至這樣的政策更會適得其反地惡化投資人的信心,因為除非每一個投資人都笨到會去相信眼前所看到的幻影價格,否則政府限縮股市漲跌幅的政策,其實只是利用一個十足官方且正式的管道,告訴大家,政府接下來是極度看壞股市的,所以我才要趕快凍結漲跌幅,這麼一來,政府一方面自己對財經局勢沒有信心,一方面卻又希望民眾對政府及金融體質有樂觀預期,是很自相矛盾的事情。

所以某種程度上,我能夠理解葛林斯班對於自由市場機制的理念,自由市場能夠對所有的變數充分反應,我們甚至可以期待參與其中的人為了各自利潤極大化的目標,也會懂得在競爭或逐利的過程中,把自己管好。

只是我前陣子禁不住的想,自由市場最後所帶來的那個真實的均衡的確很迷人,不過如果我們把調整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一起考慮進來的話,情況會不會不一樣?比方說開放金融創新或自由化之後的失控現象,比方說放寬股市漲跌幅之後,真實價格呈現出來之前,可能不知已有多少人為此跳樓身亡(可是我也必須持平報導,也有許多人因此橫財致富)。

坦白說,我覺得事情絕對不只是這樣簡單,絕不是簡單到把錯誤怪到自由市場或是怪到某一個人的頭上就可以解決的。

我在想,自由市場本身應該沒有錯,錯的可能是自由市場中所流動的那些商品,如果它們本身的設計就有瑕疵,那麼要它不出問題當然是癡人說夢。

就像是不動產資產證券化,我想劉瑞華老師講解地十足精闢,它本身其實是一個風險結構失衡的金融創新產品,業者在房貸市場所貸放出去、用以營收的不動產放款,是長期且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可是業者利用資產證券化從金融市場上得來的資金,卻是短期且流動性非常高的資金,在這樣的情形下,風險缺口就出現了。當用以營利的那一邊發生問題(比方說違約事件)的時候,營收減少,但是供給資金的那一方一見情況不妙,也可迅速逃離,在這樣的雙重影響下,業者當然很容易就陣亡了。

想消弭商品瑕疵所可能造成的風險,方法之一就得靠監督與管制,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葛林斯班不是因為自己信奉自由市場而認錯,而是因為當初自己並未做好相關規範而認錯。

經濟市場難言功過,可是當出現這樣的金融海嘯,一代宗師願意出來公開承認自己當初某些政策有失允當,其實相對來說已經是非常令人感佩了,因為君不見多的是那些敢做卻又不敢當的政客,推三托四地找藉口,或者直接把過錯栽贓在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上,比方說樹根。(囧)

這次的金融海嘯沖得大家載浮載沉,全球化更是使得大家成了同一艘船上的人,雖然難熬,不過我竊以為所有讀經濟的人應該某種程度上會感到相當的難得(高興,不過絕不是幸災樂禍的那種高興),因為有幸在有生之年躬逢如此之經濟大事,這樣的經濟大事會在經濟史上記上一筆,也一定會在我們的個人的學習史上,留下一個註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tonsu 的頭像
    altonsu

    藍點乳牛的草原

    alton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