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歌不是一種很奇特而珍貴的經驗嗎?歌者唱出了自己心中的秘密,而這些秘密也被歌者唱進了聽者的心裏,默默之中,它們應該會成為聽者心中永遠的平靜回憶。

後來,我開始把寫感想,單純地當成是一種餵養精華區的舉動,現在回過頭去,才無意中發現,每一篇文字,會讓自己回想起聽歌時的一些歷程。當時因為一個單純的想法,把那些寫了下來,現在看來,倒也成了一種生活上、以及時間上的記錄。

可不可以不談別的,今天,我們只聊音樂給我們的感動??

文章中一些對單首歌曲的個別感想,轉眼間其實已是四個月前的文字了,現在貼出來,如果能夠博君一粲的話,也算是有它的價值了。

那麼現在,廢話便是不再說了,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惠妮的第三張專輯吧,OK? ^_^

在第二張專輯高舉著流行的旗幟、大肆攻城掠地之後,惠妮在第三張專輯中,就像是站定之後,隨即重新整隊,迅速變換了隊形。第三張專輯中,七彩濃豔的流行色料稍稍褪卸,加進了回歸本我的黝黑顏色,這樣大幅的風格轉變與血統的宣示表態,對於事業舞台上的惠妮、或是先前著迷於惠妮歌聲中近似白人流行調性的歌迷而言,無疑都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和考驗。

至少從三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張專輯中惠妮不一樣的地方。第一個是在配唱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惠妮不再只是獨力一人完成 Vocal arrangement,而是開始有製作人一同來打造惠妮的聲音弧線。第二個地方則是,惠妮竟然願意在用天賦唱歌之餘,也在 "製作" 這塊處女地上初試啼聲,出來的成果相信不免各有毀譽,可是不啻為惠妮對自己在音樂配製的個人想法以及掌控力方面,一個直接的試驗。第三個則是在曲風的走向上,第三張專輯並未挾流行的餘威得寸進尺,佔消費者聽覺上的便宜。之前在第一、二張專輯中,惠妮相繼嘗試過流行、抒情、舞曲、乃至略帶搖滾風的歌曲(So emotional),這次惠妮再次在製作人的創意和膽識下,開發了更具黑人風味的 R&B ,甚至是 Hip-Hop 味道的曲風。儘管這樣的嘗試並未達到盡善盡美的成功水準,但我們不難看見的是,一種成熟的勇氣,正慢慢地加入惠妮的歌唱事業中。

在我聽歌的過程中,我的感覺是,專輯中的一些重點歌曲 (如Track 1-3),他們在編曲方面的精采度和音樂性都進步不少,感覺上編曲似乎終於被正式地宴請入席,開始在惠妮的歌聲背後,扮演起平起平坐的角色。編曲中除了由一貫的敲擊鼓點的節拍供提示作用之外,也另外開始有迷人的音階可以仔細挖取。一如往昔電子鼓和合成樂器的佈置之外,我們也驚訝地發現一些前衛新潮的聲響交插其中。譬如像是 I'm your baby tonight 和 My name is not Susan 兩首重點快歌中,我們可以聽到 IYBT 2/3 段的地方,在惠妮的聲翼飛轉滾翻之後,那類似飛機穿梭而過的呼嘯聲音,彷彿是惠妮聲音特技表演後所留下的殘響。而 MNINS 中,惠妮的聲音有個地方被作了電子變聲的處理,迷幻的酷勁十足。注意聽 3:02 後出現的那一段合音,一種機械般的冷澀調性、充滿未來感的表現方式,讓我嗅出了在 Janet Jackson 的《節奏國度》中才會嗅到的冷酷新潮感。

我知道這張專輯中編曲裏的音色,大部份都還是萬能 Keyboard 弄出來的,但我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在編曲中樂器音色的選擇上,吹管樂器音色的使用,似乎頗受青睞,比方說在 IYBT 中,有時成串出現,有時單音輕點,情趣各異,但都好聽極了。而在 MNINS 中,吹管樂器的音色更在編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主旋律效果,而其實仔細聽也不難發現在其他地方,也有吹管樂器隱伏的旋律脈絡可循。當然更不用說足以被視為宣傳上一大噱頭,出現在 All the man that I need 中,由流行爵士薩克斯風手 Kenny G 先生所吹奏的薩克斯風聲音,其推波助瀾的效果自然也不能說沒有。即使往下看,我們還是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不論是第七軌的 I belong to you ,或是在惠妮參與製作的 I'm Knockin' 中,吹管樂器都可以說是在編曲中有相當吃重的角色,甚至個人的感覺是, I'm knockin' 這首歌因為有那些吹管樂器的參與而增色加分不少,使得我個人實在是蠻喜歡那首歌的。

可是這張專輯不是沒有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選曲上的水準並不統一,幾首歌曲聽起來十分精彩過癮,可是有些歌曲聽起來卻平淡乏味,顯得沒有什麼特色,讓我聽起來覺得歌曲的選集上有點頭重腳輕。甚至使得這張專輯想要更上層樓、突破既有格局的企圖心受到很大的拖累,真是美中不足的可惜。


讓我們來聊聊一些單歌吧!! :)

☆I'm your baby tonight (p.s.以下所言乃針對美版的IYBT而寫,請對症下藥 :P)
這首快歌的詞曲寫得跟空中飛機的特技表演一樣,俯衝急拉外加快速移動,樣樣都來,聽得出其中濃厚的炫技用意味。但是在遇到惠妮這樣一位駕駛員,聽 者自然是開心又放心地盡情欣賞這場精彩刺激的聲音表演。

難得的是惠妮用一種頗具巧思的方式操控著聲音的行進,如 00:19~00:38及 1:11~1:30 兩個段落,並不因為此首歌中舞曲的訴求,就在每一個音符上重擊落地,而是用一種巧勁拉撐,輕巧並且點到為止的點水而過,甚至惠妮在密窄的音符空隙中仍有餘裕,留下幾絲性感火苗,流露出「今夜我是你的寶貝」標題中的甜蜜遐想,如 1:20 的 "I feel like an angel" 。

除了 2:34 開始的那一連串密集的空中翻滾之外,另一段更令人耳不暇給的聲音秀在 3:30 登場,明明聲音的機身已如自由落體一樣全速直衝,勢不可遏,沒想到卻在 3:37 突然來一個拉升繞旋,音階出人意料地又滑進另一個航道,而且在不到 20 秒的時間裏,竟唱出了六十幾個字,真是大快人心的密技名演,更是惠妮另一種辛辣夠味的快歌典範。


☆My name is not Susan
這是這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鮮明強勁的節奏,再加上惠妮激猛有型的聲音表情,我只能說:「好生猛的一首歌啊!」

在第一秒情緒引爆彈炸開的同時,那種被無情冒牌 Romeo 錯認的不可置信,就化身為一股狂猛的怒氣,夾雜著分泌旺盛的腎上腺素,無可轉寰地在曲調旋律間穿竄。你覺不覺得,在明快俐落的節奏下,結合著那股憤憤不平的情緒,惠妮的歌聲就像是一個暴跳的彈簧,以一種難以平復的激憤彈度,在字裏行間不停地奔彈跳動,搞得人也熱血沸騰起來。

1:21 的那一句 "Get it right" ,特殊效果的處理下,惠妮的聲音乾坤大挪移一樣的,七八個虛渺空幻的身形步影,自左右兩方向中間交疊集中,終於合而為一,是惠妮歌曲中少見的電子處理效果,真不是一個酷字可以形容。 :D~~~~

歌曲進行到 3:00 的那一句 My name is not Susan ,原本在底部凝聚屯積著能量,最後在積怨已久而爆發的反作用力下,堅決的宣示一躍直衝雲宵,要你這個臭小子別搞不清楚狀況,本姑娘的名字實在不叫蘇珊。

最後在曲末再一次的電子變聲中,我們終於慢慢遠離這場激憤的風沙暴……。

☆All the man that I need
一場激憤的風沙暴逐漸遠去,緊接而來的則是一團濃鬱厚重的雲雨帶....。

正式聽了這首歌才發現,原來這首歌在自己年紀尚小、念國中的時候,就有聽過的印象了,而且記得以前 "不太敢" 聽這首歌。如今再聽,每每仍是有那樣的感覺,現在終於知道如何描述原因了,為的是這首歌中,那種只能用 "淒厲"二字形容的感情。曾經仔細審視歌詞,明明寫得是一幅覓得所愛的美滿景象,不知為何,曲調卻是這般地哀淒滄涼?這個問題在心中許久,直到現在仍然得不到答案。總是將惠妮的演唱聽成了寒風中的呼號,在空氣中響成一陣又一陣的悲怨回音,再加上 Kenny G 的薩克斯風吹奏,則更是淒風苦雨的吹打了。

總覺得這是一首聽起來又慘又痛的傷心歌曲,那種痛又和 Why does it hurt so bad 完全不同, WDIHSB 的痛是一種痛入心肺卻推心置腹的感動,而 ATMTIN 中的痛卻是一點一點凌遲你的靈魂,一種悸怖的酸麻痛楚慢慢爬佈全身,幾幾乎就要令人摀耳不忍卒聽,但其中情感的展現,時而抑鬱、時而狂放的寬幅表現,又是那麼吸引人,唉,這首歌就是這樣讓我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3:39 那幾聲來回的吶喊,像是攝影鏡頭下不停變換相疊的景片,卻只是黑白而無色彩的憂愁記憶。被這樣陰鬱的雲雨帶籠罩,你心不心驚?


☆Lover for life
第一次接觸這首歌,聽的是南非演唱會上的版本,所以後來真正聽到專輯版本時,老實說一開始還真不能習慣這麼柔和的版本,覺得柔得有點失去了個性。後來反覆地聽,反而覺得那樣的柔和、那種氣若游絲,恰好表達出歌詞中那種心甘情願、束手就擒的心情。

很少聽見惠妮的聲音以這樣子的收斂柔靜呈現,淡淡的像一股氣流,似有若無地在旋律間迴旋流動。有些時候,則發出如氣泡吹彈而破的輕微氣爆聲,比如說 1:55 和 2:05 的 "boy" 。

如同前輩所介紹的,這首歌詞有令人會心一笑的創意,將白頭偕老比喻成無期而甜蜜的終身判決,伴隨著溫馨舒緩的曲調,一種溫柔的心願被娓娓道出,等待最甜美的審判。


☆Anymore
若要說這首歌給我的感覺,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首聽起來很 "嗆" 的歌,惠妮在歌中好像氣沖沖的,咬字又狠又重,張牙舞爪又帶點歇斯底里,一言以敝之,唱得很用力。

我聽這首歌的時候,突然讓我想到小瑪跟惠妮在詮釋歌曲時一個很大的不同,我不是在比較誰好誰壞,我只是說出我覺得的一個特點。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太敏感。

首先,讓我把唱歌也當成是一種演戲好嗎。

聽 Anymore 這首歌的時候,我突然有一種很深的感覺,我覺得惠妮是那種,一遇到某一首歌,會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完全化身為歌中主角,然後唱出跟其他歌不同的情緒和需要,我還是覺得她就像那種演技超凡的百變女郎一樣,這首歌聽到的她是這樣,那首歌聽到的又是那樣的她。這種演技派的會表現出一種特點,她演得很好沒錯,她演得很動人沒有錯,可是你會很輕易地知道,她就是努力地在演。我這樣說並不代表惠妮很假,相反地,我還是要說,她演得真好,我仍然覺得在我心中,她還是那個可以在聲音舞台上,榮獲奧斯卡桂冠的最佳女主角。(最不像在演戲的好像是《天使保鑣》跟《摯愛》裏的一些歌唷!?)

反觀小瑪,我覺得她不像惠妮那麼會演別人,她比較願意在演繹每一首歌的同時,保留住百分比不一的自己。我覺得她把唱歌當成是一個小女孩布置自己的房間一樣,把它弄得漂亮華麗、繽紛奪目,像是在花蝴蝶中,不時流露出的萬花筒一般的色彩。或許她聲音中的演技同樣是戲味十足、感人肺腑,但是我們總是很輕易抓著屬於她自己的影子。

如果要拿影壇上的人來比喻惠妮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梅莉史翠普,她就是那種很努力、甚至很用力地在演的那種演員,她好像恨不得完全忘掉自己,完全變身為戲中之人,所以我們看《克拉瑪對克拉瑪》,我們看《遠離非洲》,我們看 《麥迪遜之橋》,我們看到的都不是梅莉史翠普,我們看到的都是故事中的人物。她們笑容的幅度,說話的語調,喜怒哀樂的表現的方式,都不一樣,因為她們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那小瑪呢?我覺得應該可以舉茱蒂福斯特作比喻好了,不論是《控訴》,或是《沉默的羔羊》,或者是後來的《接觸未來》,我們很可能仍然可以看到屬於 茱蒂福斯特個人一樣的眼神,一樣的表達方式,一樣以緊抿的薄唇表示堅毅。或 者舉茱莉亞羅勃茲更明顯,我們輕易地在《新娘不是我》和《新娘百分百》中看 到了一樣的大笑方式、一樣的表達尷尬的表情等等,我們很容易在戲劇中發現她 們很個人化的東西,她們一樣演得很好,但比較像是用自己去演。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感覺。我仍然沒有下價值判斷,我沒有說誰好誰壞,哪有那麼絕對的東西啊,就像沒有人會無聊到去比較梅莉史翠普和茱蒂福斯特哪個演技好一樣,惠妮和小瑪也是各有優缺點啊,我們就挑會感動自己的東西去追隨就好了,這樣不是會讓一切很純粹嗎?不需要找自己和別人的麻煩。


☆Miracle
因為惠妮在這張專輯中的重大轉變而水土不服的朋友們,在聽到這首歌的前奏一出來的時候,應該都有一種全身被鬆綁的舒暢吧!?
   
一直覺得惠妮很厲害的一點是,她總是能夠把一些架構簡單、難度上威脅不到她的小品,詮釋得令人愛不釋手。除了第二張專輯中的 Where you are ,這首 Miracle 則是另一個最佳例證。

Where you are 中有著統一的清新香甜,而 Miracle 歌中的感情,則更有一種循序演進的層次可見。惠妮在感情上小心的拿捏控制,慢慢將幅度漸次放大,使得歌聲中的情境段落分明。前段惠妮的歌聲只是淺淺地在水平面淙淙流動著,中段自 2:20 之後,歌聲隨著情緒的漸漸加溫,開始蒸發盤旋而上。2:54開始,兩句 I wonder 開頭的句子,惠妮聲線中那種盡情舒張伸展的張力再次重現。最後在經過 4:12 的小段落後,惠妮終於讓感情開始像風一樣自由地來去,作徹底的鳴放,我們可以聽見,幾個轉音都是大幅度的蜿蜒,毫不扭捏的清楚大方。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開車或騎車的時候,聽到這一個段落。我的感覺是,像是被惠妮的歌聲帶上天際,在雲間輕飄舒適地遨翔咧!

是惠妮不凡的詮釋,賦予了這首歌清新之外的深度與層次,也使它流露出小品歌曲中少見的泱泱大氣,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歌哦!


☆I belong to you
相信眾家前輩早就已經發現, Narada Michael Walden 製作的歌曲,好像都有一種一以貫之的特色存在,編曲通常繁華豐富,氣味香甜滑順,節奏輕靈跳動,而且你是否也有注意到, Narada 很注重編曲中打擊樂器的使用,好像作畫一樣,在不同的地方點綴上不同型式的打擊樂器,而後便和優美的編曲一同營造出一幅好似春暖花正開的溫馨圖象。 Dancin' on the smooth edge 如是, Moment of truth 亦如是,而 I'm every woman 和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更是從頭精彩到尾的大格局闊氣之作。

不過這首 I belong to you 和他製作的其他歌曲來比較,應該稱不上是個驚 人的水準之作,詞曲的動聽程度應該也還算中等,惠妮的演唱及旋律依然有如輕 盈的舞姿,應該很好接受,但也恐難獲得深愛吧!


☆Who do you love
這首歌曲光聽編曲,就不由得讓我覺得這首歌的製作功力和用心的程度,跟專輯開頭幾首歌比起來,實在水準相差太多。這首歌如果單獨挑出來聽,說實在的,不能說它難聽,或許沒有什麼深沉的情感可挖掘,可是卻有一種簡單的美式 party 的歡樂感可尋。可是把他跟整張專輯放在一起來看,實在覺得收進這首歌有點勉為其難,有一點充數之嫌,應該不難找到其他比這首歌更適合這張專輯取向的歌才對。


☆We didn't know (Duet with Stevie Wonder)
說老實話,我實在是不太喜歡這首歌耶,怎麼聽就是擺脫不了一種很彆扭的感覺, Whitney 和 Stevie 這對明星組合,好像被纏進了一團打結在一起的毛線, 左右迂迴還是帶不出鮮明的旋律線條,兩大高手也似乎被侷限在這迷魂陣中,施 展不出什麼功力,兩人所做的所有即興演出,十分賣力,但是讓我覺得很不自然 ,很難讓我有浸淫其中的感覺。 1:05 時兩人所輪流做出的聲響實在令我失笑,因為聽起來很像兩隻狗狗不知道為了什麼在發脾氣。

p.s.個人看法,請勿介意


☆After we make love
其實我個人是很保守的啦,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我還記得當我第一次在唱片行裏拿起惠妮第三張來看的時候,看到了這首歌名,我是那樣一個人在唱片行裏紅著臉,默默地再把它給輕輕地放回去,好像做了什麼奇怪的事情一樣。說真的那時也的確很好奇,這樣一個歌名,歌詞會寫些什麼呢?

後來聽過了這首歌,發現並沒有十分好聽,歌曲的意境氣氛還蠻柔情萬千的,可是覺得惠妮的表現有點制式,而且覺得在旋律轉進副歌的地方,聽起來有那麼一點不是很順暢的感覺,不過不管怎麼樣,可以確定的是,歌詞寫得十分含蓄而純情哦!


☆I'm knockin'
如果你要問,惠妮有沒有敲過爵士樂的門?那我要說,這首 I'm knockin' ,便是問題最好的答案。請你仔細聽聽看,這首歌編曲中的管樂器編制,這首歌編曲中不時流露出的爵士鋼琴,這其中分明流著爵士樂的血脈。請你仔細聽聽看,你是否能夠感覺出,吹管樂器和鋼琴,像不像是朋友對酒當歌時的妙問妙答,這分明就是爵士樂的神魂。我覺得這首歌越聽越有味道,就算不聽惠妮的聲音,光聽那管樂隊各部炯炯有神的美妙吹奏與唱和,就實在是值回票價了。

這首歌跟傳統的爵士樂當然有一定的差別,但這首有惠妮參與製作的歌曲,讓我們得以窺知,惠妮在爵士樂方面,必有其一定程度的修為和好奇心。



在人類的社會中,墨守成規似乎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可是在慣性作用的影響下,「改變」這個舉動,究竟可以引來多少正面的回應,在在考驗著許許多多的創作人的智慧和能耐。第三張專輯的出現,至少讓我們知道惠妮不是一個只有天份,卻沒有自己想法的藝人,或許你也會願意試著,親身一睹第三張專輯中,考驗惠妮也挑戰歌迷的實驗性色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tonsu 的頭像
    altonsu

    藍點乳牛的草原

    alton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